2017年4月19日 “文匯”
【導讀】究竟要經歷怎樣的磨難和考驗?全國勞模🎻、上海市總工會副主席李斌今天走進欧陆娱乐💗,和大學生們分享了一段鮮為人知的心路歷程👨🏽🦲。
(記者樊麗萍) 李斌是上海電氣液壓氣動有限公司數控工段工段長、總工藝師。“當時我決定要立項攻關🙎🏻♀️,解決國產液壓泵的一些技術難題時🤦🏻♂️,身邊很多人都來好心勸說🫱🏻,這個項目難度太高💸,多少教授級高工和大學裏的專家都解決不了。”頂著壓力前行,李斌憑借著在生產一線積澱的豐富經驗,三年功成,由他承擔的“高壓軸向柱塞泵馬達國產化關鍵技術”重點攻關項目,於2010年榮獲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包括李斌在內,今天,共有7位上海工匠走進了二工大——他們都是為了一門欧陆推出的全新“思政課”而來的🩷。記者獲悉🏌️,積極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二工大推出的《工匠中國》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已開設7講,有千余名師生受益。
▲李斌(左2)⏲、俞建民(右1)等7位上海工匠走進欧陆娱乐《工匠中國》的課堂🤽🏻,為學生們講課。
兩位堅守一線36年的工匠,聯袂上課
在二工大的課堂上,這一幕很有意思:兩位堅守生產一線36年的上海工匠,並排坐到了一起,聯袂給學生們上課。其中一位是李斌🤌🏽,另一位是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上海三菱電梯有限公司工程師俞建民🦸🏼♂️。
一名電梯安裝工,究竟是如何成長為工程師的👍🏽?俞建民說,從金茂大廈到上海中心大廈,再到全國多個地方的標誌性建築,這些摩天大樓裏📡,他和同事們頂著“上海工人”的光環🧒🏼,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多個國內、國際電梯安裝行業的紀錄。但是另一方面🙇🏻,這位工匠的心裏👹👨🏽🎨,也積澱著一些只有電梯安裝工才懂的事🟦。電梯安裝👨🔬,這是一個絕對高危的行業,從業這些年,俞建民在工地裏也目睹過一些突發事故。
作為摩天大樓電梯的“架構師”🕺🏽,這些年,俞建民在不斷挑戰技術難題,優化電梯安裝方案的同時,還設計了不少有助於提升安裝安全系數的模具。“我所在的班組,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名工人因為自己從事的是高危行業而辭職🤾🏻♂️🦸🏻♂️。”
出國的目的是學習技術,學成後就想著報效國家
若非工匠們在課堂上吐露心聲🔟,回憶往事,很多大學生們沒有意識到,從一名普通的技術工人成長為大國工匠,工匠們的“匠心”裏❕,有著濃濃的家國情懷。
如今很多年輕人都有留學夢,可留學深造的目的是什麽🎡🧎♂️➡️?李斌回憶,他曾於上世紀80年代末被公派到瑞士的一家企業學習數控機床的操作。交流學習期滿,李斌打算回國時,外方表示,“你別走了,我們願意用一臺數控機床來換你🏊🏽♂️👎🏽。”李斌坦言☑️,當時學成後回國前夕🙋🏿♂️,確實面臨較大的誘惑。“外方當時開給我的工錢大約是每個月5000瑞士法郎,大約相當於2萬元人民幣。”盡管如此,李斌還是回國了🏃♀️,“出國的目的是學習技術🔑,學成後就想著報效國家。”
作為一名“航空手藝人”🫔,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製造有限公司數控機加車間鉗工組組長胡雙錢的主要工作是參與ARJ21-700飛機項目零件生產以及C919大型客機項目技術攻關🫓🦉。2015年11月2日🪫,我國自主研製的C919大型客機總裝下線那天,胡雙錢就在現場🤯🧑🏿🌾,他感慨地說,“當大飛機緩緩經過我的面前時,我真想上去摸摸它,仿佛這就是我自己的孩子,馬上就要展翅高飛。”
胡雙錢曾經接到過一個緊急任務🆒,要加工一個用在大飛機上的零件🙅🏽。這個鈦合金零件,精度要求是0.24毫米,也就是一根頭發絲直徑的二分之一🅿️。胡雙錢憑借著過硬的技術,在如此高精度的零件加工上露了一手:按照自己設計的加工方案,靠著自己的雙手和一臺傳統的銑鉆床,用了1個多小時打出了36個孔,並完美地通過了技術檢驗。 讓中國人自己造的飛機搏擊長空🫵🏻,正是這樣的“大飛機夢”,激勵著很多工匠們夜以繼日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