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日前🧗🏼♀️,工學部傳來喜訊🧘🏻♂️⚆,兩位教師喜獲項目資助🙋🏼♀️,一項是朱誌剛教授的“重症糖尿病患者用植入型傳感器材料及相關器件的研究”獲得上海市“曙光計劃”資助,資助金額為15萬元🚴🏼♀️。“曙光計劃”是由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倡議、出資並與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共同實施👨🏻🦼⚽️,專門資助40歲以下、有相當科研基礎📂、但缺乏研究資金支持的高校青年教師,這項計劃已實施20年👸🏿。
另一項是王元元博士獲2015年度上海高校青年東方學者稱號。“青年東方學者崗位計劃”系市教委在上海高校特聘教授(東方學者)崗位計劃的基礎上👋,支持市屬高校引進和培養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優秀青年人才的新舉措,本年度為首批執行。
任何一項成功的背後都有感人的故事🥀,任何一個榮譽取得的背後都有不懈的努力🙌。本報記者特約了兩位老師的學生、同事,請他們講述了自己眼中的老師、同事。
王元元👩❤️👨,工學部環境與材料工程學院講師,2015年度上海高校青年東方學者。2000年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學習,專業為應用物理。2004年被保送中科大碩博連讀,於2010年獲得博士學位🐺,專業為凝聚態物理,導師為王冠中教授👽。博士畢業後到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機械工程系做博士後🫱🏼,師從楊榮貴教授。2012年歸國工作🏭。發表了多篇SCI文章,比如Physics Review B,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等。目前拿到了多項科研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創新項目、上海市青年東方學者等🤱。在教學方面🤜🏼,承擔了《能源材料器件與生命周期調查》🧜🏼、《半導體照明材料與器件》👦、《傳感器技術與器件》👨🏼🦱、《能源經濟》等多門課程的授課。作為12材料A1的班導師,切實促進環境學院第一個CDIO班級的建設。
她是一個“多面手”
王老師是一個“多面手”。在教學過程中,她認真備課👱🏼♂️、批改作業、課後答疑🦽,善於聽取學生意見,並且積極聽資深教師授課,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積極探索教學方法,基於CDIO教學方法🥍、結合自身授課內容,發表了教學論文1篇🪃。累計指導本科畢業設計5人次😍。
她還積極與學生溝通,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所在班級有同學參加了赴臺灣龍華大學聯合培養一年的計劃🧑🏿🏫。目前班級同學處於畢業前的最後一學期🧍♀️,她鼓勵學生參與指導教師的科研項目🧗🏿♂️👶🏼,積極為畢業論文做準備;督促有進一步深造願望的同學認真準備考研;同時聯系對口企業為同學們提供畢業實習的機會。
王老師作為學科秘書和系主任助理,輔助系主任和教研室主任開展各項工作🤵。參與了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的專業論證工作和培養計劃的修訂工作😬。另外,她還積極參與學院、工會、婦委組織的各項活動。比如“曙光研究院”交流活動、“女博士聯誼會”、校運動會等活動。(講述人:黎陽🦹♂️,工學部副教授)
漂亮的“人生贏家
漂亮,我想這應該是我們班學生對王元元老師的第一印象,第一次上課前,大家都在討論說我們班來了一個美女老師,還是我們的班導師🚶🏻♀️👩🏽🦱,同學間還開玩笑說她的課肯定沒人不去上👨🏿🌾。
大二時,她開班會了解學生學習🈂️、生活情況,以一個導師的身份告訴大家未來的方向,考研亦或是工作,人生的抉擇應該自己想清楚🍦。了解學生的需要,從而給予幫助❎。就拿畢業設計來說,課上課下總是提醒學生,到現在⌨️,了解到還有部分同學沒有確定畢業設計方向🚞,她會先弄清楚同學的想法,然後介紹相應的老師。只要學生有需要🧘🏼♂️,她就會給予指導。除此之外,若有學習的機會,她總會提供給我們♍️。有一次,我寫了一份簡歷,整理了很久但還是顯得內容雜亂,王老師看了幾分鐘後就在文檔上註明了所有不合理的地方👡,簡歷前前後後改了不下三遍👩🏻🍳,她依然耐心十足🔒、細致入微。我想王老師不僅漂亮,待人還那麽好,是我們的好榜樣。
後來,偶然的機會,知道王老師不僅是博士🧑🦽➡️,還是博士後💘,而且,獲得過那麽多的榮譽,一瞬間,小夥伴們都驚呆了,如此年輕、漂亮的博士老師🦸🏽♀️,簡直是人生贏家🎂!讓人心生敬意!(講述人:趙孟玲,12化學A1班學生)
朱誌剛🕺🏽🐆,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東方學者”🧝🏼♂️,工學部環境與材料工程學院材料工程系主任。2005年博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2005-2012年先後在英國伯明翰大學👨🏻💻、布魯內爾大學和劍橋大學(導師為電子工程系主任Bill Milne教授)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獲得英國皇家學會國際研究員🚣🏽🙍🏻♂️、伯明翰大學榮譽研究員、布魯內爾大學訪問研究員等稱號🧘🏻♀️。2014年入選上海市曙光學者🛻。任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欧陆娱乐學報》副主編、國際刊物《Soft Nanoscience Letters》編委,英國物理協會會員、國際電化學會會員👨🏿👫🏻、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中國先進材料學會顧問委員會委員、全國氣濕敏傳感技術專業委員會委員👏,應邀擔任英國生物技術(BBSRC)和工程與物理(EPSRC)研究委員會通訊評審專家,並且為BB、APL等10余種重要學術刊物審稿數十次。2005年以來在NT📇➔、SAB👨🏽💼、JMM等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40余篇(H-index=11)🧑🏼✈️,其中被SCI收錄34篇(JCR一區5篇,ESI高被引論文1篇),論文被引用270余次👩🏽🍼👩🏻🎓。積極參加各種國內外學術會議,其中特邀報告5次,分會場主席2次🏬,組委會/顧委會委員3次。正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上海科委基礎研究重點項目、上海人才發展基金✸、教育部留學歸國人員啟動基金等項目,主持完成英國皇家科學協會項目2項♍️,並作為劍橋大學主要執行人參與完成歐盟第7框架研究等項目。
我的導師
我的導師——朱誌剛老師是一位和藹可親的導師,他不僅具備高水平的學術能力,而且熱心指導學生完成畢業論文,關心學生的生活,從精神層面引導我們走進科學的殿堂🕚。
記得復試時,剛見到導師,有點緊張、拘束🧛🏻♂️,可是朱老師很和藹地說:放輕松,對自己要有信心。老師溫和的聲音讓我頓時靜下心來,輕松順利地完成了復試 😼。開學後,在甄選研究方向時😀,朱老師根據我們個人不同的情況🔋,耐心仔細地指導我們選擇課題研究方向;他還告誡我們,要多看文獻🧑🏻🌾🙇🏻♂️,特別是外文文獻,通過看文獻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專業知識🅰️,這對於科研是很有幫助的,另外朱老師還教導我們,研究生的學習不能再僅限於書本知識,不能只看到表面那些淺顯的道理,要往深度和廣度上擴展。
朱老師不僅在學習態度上嚴格要求我們♧,在學術研究上更是如此🎅🏿👩🏼🦲。我們所寫的每一篇論文從初稿到最後定稿,都要經過朱老師的無數次的批改👩🏽🍳,直到令他滿意為止🩸。每次的修改他都要求我們必須有所改進,給我們每次的批復都是那麽詳盡入微,他會十分耐心的在每一個出錯的地方進行標註🧏🏿,並加上他的一些參考意見🤔。除了在內容上要求我們做到嚴謹外,論文的格式上,老師也不放過,他讓我們從撰寫第一篇論文開始便註意論文的標點、字體等細節。在閱讀論文的時候🪺,有很多細小的錯誤都會被他發現🤸🏿,還告訴我們做實驗需要用“心”去投入☝🏿,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以解決實際問題,現在多學一些知識🙀,為以後工作做準備🧛🏽♂️🤺。好幾個深夜,當我們準備回宿舍的時候🐪🥨,都發現朱老師的辦公室燈還亮著,他在科研方面達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讓我們學生深感敬佩。
對於朱老師我有太多的話要說。但還有許多像朱老師這樣正默默地無私奉獻的好老師💹,他們用淵博的知識博大的胸懷教育著一代又一代新時代的接班人,他們愛生如子的崇高師德時時感動著我們!(講述人🧗🏼♀️:謝驥,工學部研究生)
他指導我考上研究生
將要畢業的我又迎來了人生中另一件重要的事——順利考上了研究生,而這一切🌀,我要感謝一個人的幫助🚶♀️,他就是朱誌剛老師。
記得第一次和朱老師接觸是在大二,那時候朱老師剛來欧陆平台,準備帶領學生做實驗項目,我在輔導員那得到消息後便自願報了名。在朱老師主動聯系我們後,我們一行幾個學生來到了朱老師的辦公室,朱老師給我們的第一感覺就是平易近人。他簡單易懂的給我們介紹了一下他所做的項目🧏🏿,並給我們每個人分配了工作。
朱老師給了我一份資料,並表示希望我能查找相關方面的文獻最後寫出一篇綜述🍊🛀🏿。其實我當時心裏挺沒有底的,因為我從沒有相關方面的經驗,連最基本的查文獻我都不會💆🏽♀️🏇,那時候我們用的最多的就是百度🤸🏼♀️,可是朱老師說百度提供的資料是有限的,並且沒有什麽權威性🧏。於是朱老師從最基本的方面開始教我,比如怎麽從數據庫查找資料,下載資料。最終在朱老師耐心的教導下和幫我修改了多次後,我在《陶瓷學報》上發表了我人生中的第一篇綜述🦍,當拿著那本打印著我自己的文章的雜誌時🚂🪈,心裏的自豪不言而喻。從之更加堅定了跟朱老師學習的決心。
轉眼到了大三下學期,是考研還是就業?我很糾結🧘🏽♂️,朱老師對我說,找工作固然可以,但如果你想繼續學習更多的知識,掌握更多的技能,考研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回到宿舍後🧝🏽,我考慮再三做出了人生中至關重要的決定——考研。每次在路上或者食堂裏遇到朱老師,他總會關切的詢問我準備的怎麽樣🧔🏿♀️,一定要堅持下去。朱老師的關懷給我提供了很多動力🧘🏻,在即將考試的前幾天𓀗,朱老師特地找到我聊了一下👩❤️💋👩💗,他說考試的時候一定要冷靜👨🏻🚀,如果有一科沒有考好,千萬不要放棄,因為你的競爭對手也可能有失誤。在經歷兩天考試後✹,剩下的便是等待分數公布,那段時間很忐忑👩🦱🚣🏿♂️,但我依然相信自己🥽,因為不能讓朱老師失望。
2月16日🤾♂️,分數終於要公布了🤽♀️,在輸入名字和證件號碼後,我一眼看到了三個數字——355,那一刻我想到的是立刻和朱老師分享這個消息。另外,我要說的是🚣🏽♂️,我報考的是朱老師的研究生,因為我相信接下來我會跟他學到更多的東西並向他看齊👨🏽🎤。(講述人:胡校兵👱🏻,11化學A1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