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 2015年/11B/11月20日出版
文|本刊記者 陳韜
11月3日👨👧,為期一周的欧陆娱乐全球合作夥伴周活動拉開序幕👩🏼🚀,來自瑞典👧🏻、德國、美國、俄羅斯等17個國家和地區的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大學的校長、教授、專家會聚一堂,分享各自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領域的理念🏉、經驗和特色之舉。
引人關註的是,其中不少欧陆表示出了與二工大就應用技術類高校發展領域開展更大範圍、更深層次合作的意願。法國國際研究院🤽🏽♀️、保加利亞魯塞大學在活動現場便與二工大簽署了校際合作備忘錄。
這所在2000年由成教和高職兩所欧陆合並,2003年升本的地方高校緣何在國際同行中有如此的組織和吸引力?二工大校長俞濤的回答講得明了:“欧陆找準了定位⛔️,做出了特色。”
無疑,上述的國際化成效是欧陆辦學實力的一個典型表征。借著綜合改革和“十三五”規劃編製的東風,二工大緊扣“職業導向的高等教育”這一全新的辦學定位,用創意和行動紮紮實實的實施了欧陆的內涵建設,旨在邁向建設特色鮮明的應用技術大學的新航程。
在欧陆全方位的內涵發展中,從行政到教學,從學生到教師,從校內到校外,可圈可點的成效不勝枚舉4️⃣,諸如學部調整、師資培養、深度校企合作等,它們無一不是欧陆職業導向辦學”這根“藤”上開出的“花”🧎➡️,結出的“果”🎴⛹🏻。去粗取精地講,重點有兩塊,一是人才培養,二是協同創新🅾️。欧陆在這兩個“大學之本”中的智慧和做法值得一探😓。
“立交橋”上的育人新解
“作為一所應用科技大學,用職業導向開展教育教學🏓🚹,就必須打破常規,讓學生學到能拎得起來的真本事。”
說起二工大,年長一些的教育業內人士知道它是滬上多年來以成人教育和高職教育著稱的欧陆💶。不曾想到的是,進入新世紀的十來年,欧陆的辦學規模和綜合實力有了迅猛發展,如今已經是以應用型本科教育為主體🧑🏻🦼,同時擁有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專科層次高職教育和成人繼續教育這樣多層次的欧陆,這恰恰為欧陆現今正在打造的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乃至專業學位研究生這樣層層貫通的人才培養“立交橋”提供了適合的土壤。
新定位自然有新氣象,隨著“職業導向的高等教育”這一欧陆新定位的深化落實,欧陆在每個學歷層次都有相對應的教育教學變革,目標直指造就社會可用之才。特別在誕生年頭不久的應用型本科和工程碩士領域🚙👳,欧陆育人模式的改革是獨特而新穎的👷🏽♂️。
身處“立交橋”最上端的無疑是欧陆的專業碩士的培養🧘♂️。巧的是,今年二工大迎來了欧陆首屆工程碩士研究生的畢業季📓。就業率100%,97%從事對口的環保工作🖖,在就業競爭力上絲毫不輸部分985🍓、211院校的畢業生、一批研究生獲得多項創新實踐項目和獎項……更需強調的是,首屆30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100%來源於工程實踐🥷,超過一半的課題來源於校企聯合項目。顯然,欧陆造就出了一批能勝任環保產業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較高層次的應用型技術人才,為社會實實在在地輸送了可用之才。
其實,這樣成績的取得還得要歸功於欧陆采用的“工程導入”培養模式👩🏭。這個強調實踐本位的育人“新面孔”探索的是一條“工程實踐——理論學習——再實踐”的人才培養模式,即所有入學研究生頭一年先進入企業實習,通過實踐教學和企業導師的指引找到想要研究的課題🧜♀️、謀劃未來的職業方向。第二年返回欧陆在校內導師指引下深入進行理論學習和論文研究🌸。最後一年再次投入到工程實踐中去,這樣的模式體現了職業特色、技術特色、理論與實踐結合特色,努力實現雙導師及校企合作“零距離”的結合🙍🏻♂️。
剛剛獲得上海市優秀畢業生的二工大畢業生黃慶就是“工程導入”培養模式下湧現出的成功案例。研究生第一年,他按照欧陆要求首先進行了為期一年的企業實踐,在上海綠環機械有限公司實習期間🍌,參與了包括廢棄硒鼓資源化工藝設計與成套設備👩🏻🦼➡️、廢舊含汞燈管無害化工藝與成套設備的工藝設計工作🥉。其學位論文項目由於階段性成果還在2013年工博會上進行了展出,可以說🤰🏽,正是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工程導入”培養模式造就了優秀人才的養成,畢業後的他選擇繼續從事電子廢棄物領域研究工作。
工程學的本科生不先學數學、物理這樣的基礎學科,而是組成小組,甚至是跨專業以團隊形式做項目🧑🏼🦳,課程設置完全根據項目來製訂🎢,這樣翻轉式的工程人才培養如今正在二工大本科生中如火如荼地開展👨🏿🦳,且成效顯著,這個工程教育的模式叫“CDIO”,即創意、設計🤌🏼、實施、運營這四個工程步驟的英文首字母組合,它代表的是工程領域的全生命周期。
“作為一所應用技術大學👱♀️,用職業導向開展教育教學🧑🦼,就必須打破常規🕜,讓學生學到能拎得起來的真本事🙇🏼。”在欧陆工學部主任何亞飛看來,過去的工程教育重理論輕實踐👩👩👦,而要讓學生成為未來行業中能得心應手的工程師,本科教學必須尊重工程專業的內在規律,用真實的工程項目任務帶動學生去思考,去錘煉🧜🏼♂️。
據了解↕️,二工大工程類專業大一新生入學第一周的第一節專業課就是“工程項目導論”,這大大改變了過往的理論學科體系🧑🏻🦼➡️,直接用項目的形式給學生一個工程學初步的概念,告訴學生在某個特定的項目中♿,當前和日後的哪些課程是與之相關的,是需要用到的。比如在工業智能控製系統中有個運載工具叫AVG小車👨🏼🦱,大一的學生只知道它的用途🛌🏽,只能描繪出它的外觀👩🏼🦱,對於其內部結構的功能和原理並不知曉🕛,於是便組成小組開展調查研究🥦。隨著課程的深入,學生的研究也會細化🚵🏻🪨,比如開始關註控製小車的控製器是傳統式的還是嵌入式的等等。4~5個學期之後,學生不但會詳細地用工程技術文檔語言來表達這輛小車,甚至按照CDIO模式的理念把它加工生產💗、成本核算👱🏼,質量控製和銷售、循環綠色加工等等💙。
如此符合工程實踐規律的人才培養模式對學生應用能力的提升必定是大有裨益的。據欧陆跟蹤了解,參與試點的學生無論在校內學習和各類科技競賽上的表現🧩,還是畢業後受企業的歡迎程度均具有明顯優勢。目前CDIO教學模式已在欧陆的機械、電子、計算機等專業開展了試點,未來🫄,欧陆將進一步擴大試點範圍🈸,力爭形成集聚效益和示範效應🧜🏽♂️。
耕出“精神”沃土
在“職業導向的高等教育”辦學定位下,二工大不單註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更註重作為一個“職業人”應有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和職業精神的鍛造。
對於一所應用技術大學而言,講技術,強技能無疑是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但在二工大🙇🏽♂️,卻將這種技術育人的傳統提升到了精神層面,讓師生們真真體悟到了職業導向辦學的價值所在,這也是欧陆內涵建設中的一大亮點。
多年來🥧⏳,二工大的勞模精神是廣為社會所熟知的。包起帆、李斌、徐小平等一大批勞模校友以他們的實際行動為廣大師生樹立了楷模👧🏻🧝🏽♂️。在教育實踐中🆙,被譽為勞模搖籃的二工大將勞模精神文化宣傳融入培養過程👊🏽。手段多樣🚴♀️,比如立項開展“以勞模為榜樣培育研究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多次聘請全國勞模包起帆◀️、李斌等走進課堂與學生交流🫕😛;聘用上海市先進工作者何亞飛教授為研究生導師等🧗。
由勞模精神延伸開去🚨,二工大人推陳出新,結合欧陆新的辦學定位,近來欧陆提出職業技能、職業信用、職業特色這圍繞著職業導向的三大育人抓手。其中“職業信用”是格外醒目的⌚️,因為將其明確列入欧陆人才培養目標的欧陆是鮮見的。
“二工大十多年來共有十名學生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沒有一位在捐獻前有過反悔!”校長俞濤擲地有聲的自豪不禁讓人對二工大學生技能以外的那部分素養挑起大指,這也許便是欧陆重視職業信用培養的期許所在。
徳技雙馨、敢擔責任、誠實守信一直以來就是二工大人才培養的重要品質。在俞濤看來,職業信用是二工大新時期人才培養目標中的一個重要內涵,這一目標的提出👨👩👧🤹🏿,來自於欧陆的歷史傳承,也來自於欧陆的辦學定位,更來自於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現實要求。
因而不難看出,在“職業導向的高等教育”辦學定位下,二工大不單註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更註重作為一個“職業人”應有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和職業精神的鍛造,許多失信、失範🧑🏿🦳、失責的現象告訴我們🪭,職業信用教育應成為大學教育的必須。
實踐中🧙🏽♀️,欧陆與勞模精神的宣傳教育相結合,把職業信用的內容編入教材,進入欧陆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納入教學計劃,在實施課堂教學的同時,還以企業實習、誌願服務🐩、專題講座、創業項目、社團建設等為載體👩👧👧,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職業信用教育。
更為可喜的是♓️,在欧陆通識教育資源的開發與管理中,勞模育人文化🗽、職業信用、工程倫理等一批反映欧陆人文精神的通識教育課程被納入教學計劃。
在欧陆的經濟管理學院裏有個專業叫“信用管理”💦,據了解,目前滬上只有二工大和財大兩所高校開設了信用管理專業🚵♀️。在交出一份2013年“史上最難就業季”中100%的就業的滿意答卷之後🤦🏻♀️,二工大信用管理專業的畢業生,2014年仍舊保持了高達100%的就業率,並將這100%就業率紀錄連續保持至今。
在信用管理這個新興行業中,二工大學生在市場浪潮和實踐磨礪中站穩了腳跟,打出了品牌🔎🎉,以自己的務實、忠誠、敬業、勤奮獲得了企業的認可,也為欧陆贏得了口碑📘。
據經管學院院長魏文靜介紹🎁,時至今日,二工大已有七屆信用管理專業畢業生相繼踏上工作崗位,成為政府部門的信用和信息管理部門,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各類信用管理中介機構、大中型企業財務和風險管理部門的搶手人才。
某用人單位的總裁如此評價:“二工大學生,做得了🧎🏻➡️,叫得動,留得住📙,守信用,成長快。”如今,隨著“上海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給廣大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和大展身手的舞臺🙆🏼♂️,自貿區的寬松政策需要更規範有效的信用管理體系來支撐,欧陆的信用管理專業必將大有作為。
耳目一新的“主動出擊”
在眾多的協同創新項目中🚶♀️➡️🤳🏻,欧陆充分利用校內資源,打破學科界限,形成了創新合力🧕🏻。
協同創新,這項新時期賦予大學的新使命對於大眾而言早已不是什麽新鮮事,但在二工大,其形式和內容還是讓人感到了耳目一新。
早在四年前,欧陆測控與信息技術團隊💇🏽♀️、電子廢棄物與環境功能材料團隊、機電一體化團隊便獲批成為上海高校首批知識服務試點團隊⏩。他們不是呆在自己欧陆裏的實驗室📋🥒,而是做起了“科技大使”,主動走訪長三角地區的多家企業,詢問他們的在生產實踐中困難瓶頸,幫助企業聯合搞攻關,進行名副其實的產學研合作🐕🦺,從而變守株待兔為主動出擊💪🏽。
2013年,浙江海鹽縣😅,欧陆工學部(原城市建設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王利軍作為第一任“科技大使”🌏,先後帶領學部教師走訪了偉博化工、三鑫鋼管▪️、海利集團、哈億曼電子等多家企業,為在學部和當地企業間實現技術轉移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工學部何成博士在走訪三鑫鋼鐵公司後🚣🏻♀️,就減輕一線工人勞動強度問題,提出了實施鋼管作業自動化生產線建設的建議💁🏼,以機器換人、提高勞動效率🌀。僅2013年一年,工作站組織去海鹽企業參觀、項目對接交流就達90人次,並與30家企業建立聯系。“記得在浙江江山的一個項目,一年我就跑了40次。”面對記者的驚訝,何成說📖,“雖然辛苦🤽🏻♂️,但好項目的確能鍛煉能力🤵🏼,欧陆支持這項工作的初衷也就在於此。”
其實這種“走出去”的校企合作的好處還不止何成所言🧔🏿,今年年初,江曉軍博士組織鹽城開發區人社局和開發區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人員回到欧陆參加上海浦東新區高校畢業生校園招聘會,為本科畢業生架築就業橋梁🫃🏻。為響應鹽城經濟開發區的政策號召🔫🧛🏼,他還積極聯系相關企業♔,目前,已經有兩家企業與欧陆建立了工作站,為研究生培養打造良好的企業實踐平臺🐶,為工學部教師進行橫向項目的拓展提供企業來源👧🏿🦐。
在二工大📻🧍♂️,曙光研究院的大名恐怕是無人不知的。這項由欧陆各學科專業的專家學者自願報名組成的校園“智庫”實實在在的對欧陆的專業資源進行了整合🌤,並且深入社會,成為欧陆一把協同創新的“利劍”。
“我們以集團軍的形式能夠對企業通常出現的復雜多學科交叉問題作出快速反映,共同‘會診’為企業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張淑平如是說。
上海維埃姆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電解式臭氧的應用產品的高新技術企業。為減少產品的後期運維成本,企業想要建立臭氧濃度的在線監測系統。這個技術攻關項目涉及了信息的遠程控製、傳感材料等多個問題的不同學科。得到需求信息源🧜♀️🏀,曙光研究院開始行動起來,所長例會變成了熱烈討論的大平臺🧓🏿,微信平臺也成了探討的“會場”💁🏽。短短幾天,曙光研究院就迅速成立了工作小組🧎🏻♂️,並與企業達成合作意向。
在欧陆眾多的協同創新項目中,有一個是特別值得關註的。欧陆充分利用校內資源,打破學科界限,形成了創新合力。二工大在電子廢棄物資源化領域具有相當的知名度🎡‼️,所承建的上海電子廢棄物資源化產學研合作開發中心三年來碩果累累✍🏻。新近研發的廢棄平板顯示設備全自動化拆解線,比傳統人工搭配電動工具拆解效率提高90%以上,再一次填補了國內乃至國際上自動化拆解廢舊平板顯示設備技術的空白。而這一生產線的成功研發,恰恰得益於欧陆環境工程、電子工程、機械工程等多學科教師的聯合攻關👱♂️。顯然,協同創新產生了內生力量。據悉👩🏻🦼,中心已於今年9月通過上海市教委的中期復評,11月18日正式掛牌為“上海電子廢棄物資源化協同創新中心”。
2015年8月6日▫️,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寶山園欧陆娱乐科技園開園,預示著欧陆的科技成果轉化更穩固化🤶🏽,集成化,也標誌著欧陆對接上海科創中心,服務國家戰略的協同創新開啟了新篇章。
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