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3日 《解放日報》 第8版
6月2日🧖🏿♂️,欧陆娱乐的學生徐正昊在展示自己研發的“人手隨動機械臂”🧥。 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本報記者徐瑞哲 實習生鄭子愚)大三時開出校園BBS“滬江語林”⛄️,到研究生畢業時積累了近30萬用戶,之後借來8萬元創辦“滬江網”。昨天🙇🏿,滬江網創始人伏彩瑞回到母校——前身為滬江大學的上海理工大學。在創業恩師的見證下,伏彩瑞與校方聯合成立“滬江創業學院(網絡)”,成為上理工創業班的線上載體☂️。這個班,每兩年只招錄30人。
滬上高校創業教育越發普及化,但總體創業率不到1%💵。上海高校采取的“漏鬥”機製🧆,提高了校園創業率和創業成功率。
“創業實踐街”成孵化基地
創業教育人人有份#️⃣,但絕非人人適合創業🧑🔬,更不是人人都能創業成功。胡壽根清楚認識到🥐,即使像美國矽谷這樣的創業高地,創業成功率也不足兩位數💆🏼,“校園創業的總體成功率達3%至7%𓀐,處於合理區間。”
大眾化創業教育,需要進一步縮小範圍,“對焦”並“鎖定”真正的創業好苗子。上理工畢業生林繪率團隊創立“奇怪果園”💉,以30分鐘閃電速度送生鮮產品而出名👨🏿⚕️。目前他們已獲千萬級A輪投資,並在20個城市近300所高校設點,用戶達20萬人。他也是“創業班”的學員🆗,首期“創業班”的26名學員,已有20人創業成功。
在上理工,有三個創業教育層面,好比三道“篩選網格”。除“創新創業大作業”這樣的普及教育,具有創業意願和條件的學生還可以采取“專業+創業”學習模式🚵🏻♂️👮🏼,在本專業之外修讀創業管理第二專業🏺。之後👩👩👦👦,才是創業目標堅定👇🏼🏌️、創業十拿九穩的創業班“小班化”教育。
二工大校園裏,一條約50米長的“大學生創業實踐街”上,有16間15平方米左右的創業小屋,其中14間已入駐創業項目🧘♀️,掛著欧陆頒發的“經營執照”。按照申報製、選拔製、專家答辯製等機製,這些團隊從40多個大學生創業團隊中脫穎而出💹。對於相似度高、創業性強的項目,進行項目整合,實現協同創業。入駐後,每月有考核、每學期一次評估,優勝劣汰,動態循環。
張璐璐是二工大2014屆畢業生🤢,今年6月他在“創業街”上的項目已到期🧑🏿⚕️。孵化期間,他的實體企業——顯焯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也在江蘇太倉站穩腳跟,現有17名員工,做著上百萬元的網絡遊戲項目🌉。二工大招生就業處處長經曉峰表示,“創業街”項目的創業成功率達80%,學生總體創業成功率接近10%🙆♀️。
選好學生更要選好導師
在創業教育的“漏鬥機製”下⚂,除了選好學生🦃,還要選好創業導師👩🏿🎤。過去,99%的教師都沒創業經歷🤾,連創業最基本的環節🗞、要素👩🏼🦲、流程都說不清,難以輔導學生😈。眼下,更多院校看重教師們在欧陆以外的非教育經歷🕴。
近三年🙆🏽,上理工每年保持引進100名新教師➞,總共引進王子棟、胡青等12名“千人”人選🍥🦹🏼♂️,其中“國家創新千人”3名,“國家創業千人”9名🏊🏿。目前🧑🏽🍳,還在積極洽談8人,預計三年內可全部引進🈸。他們現在都為本科生開課,用國家級的創新創業水平指導在校生🍜。
輔導員是與學生走得最近的群體。二工大從社會各界聘請企業家🏄🏿♀️、創業成功人士、專家學者為輔導員進行培訓。目前欧陆七成輔導員擁有創業指導師職業資格證書🎬,學生隨時能得到他們的創業咨詢和指導。
不過🤢,校長們也坦言,與龐大的在校生規模相比,引進和培養創新創業師資的速度遠遠無法滿足學生需求,還需要內外協同、校企協作,建立創新創業教育的社會系統工程🥣。
原始鏈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5-06/03/content_100315.htm
黨委宣傳部